北京大学2019年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开班

 

2019年7月1日,北京大学第十六届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开班。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秦其明教授主持开班典礼。秦其明教授在开班致辞中介绍,定量遥感是北大遥感所传统的优势研究方向,具有长期和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积累。在1975年3月,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遥感技术培训,第一期有108人参加学习,这批人为中国遥感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暑期,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和教育部高校联合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举办了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迄今为止,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大力支持下 “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已连续举办十六届。每年该课程班报名都非常踊跃,今年一些学员专程从新疆、青海、贵州和甘肃等西部高校来到北京大学,参加“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为此,主持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听课学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前来授课的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欢迎与感谢。

 

北京大学第十六届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集体合影

 

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课程班多年来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今年,课程班主持人邀请国际宇航科学院顾行发院士在课程班做了题为“大气气溶胶遥感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评估的不确定性,而气溶胶是评估中不确定度最大的影响因子之一。结合这个关键问题,报告人重点介绍了大气气溶胶遥感方面的最新成果与进展。

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Fluorescence,SIF)是近十年植被遥感领域最亮点的研究前沿之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良云教授结合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取得的研究进展,做了题为“叶绿素荧光卫星遥感原理与应用”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刘良云教授介绍了我国发射的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并依据该卫星提供的观测数据,生产并发布了中国碳卫星的首幅全球SIF共享产品。该成果展示了最近一年来的全球植被光合生产力的时空动态特征,揭示了叶绿素荧光遥感探测植被生产力(GPP)中的巨大潜力。

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张过从研制“珞珈一号”卫星工程的角度,重点介绍了“珞珈一号01星”设计处理及应用。珞珈一号01星是第一颗兼具遥感和导航功能的低轨微纳科学实验卫星,该星提供的夜间城镇、交通道路、捕捞渔船和森林火灾等夜光遥感数据,可以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参数估算、城市与交通发展研究、渔业监测或重大事件评估。张过教授结合该卫星数据的应用,介绍了制作全国夜光遥感图的方法与过程。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兵研究员深入浅出地讲授了遥感发展过程、智能高光谱卫星与遥感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并对遥感大数据在物联网中的作用做了生动具体的展望。

第二教学楼大教室坐满了听课的学员,授课专家学者渊博的学识、宽广的学术视野,吸引了听课学员专注的目光。

 

“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课程班在后续课程教学中,将重点结合农业发展应用需求,讲授农业定量遥感理论与方法、病虫害遥感监测、农作物遥感识别与面积估算、以及遥感数据在全球变化监测、农作物产量估算和自然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暑期“定量遥感”研究生课程班秉承“前沿热点、精品课程、无偿奉献、服务社会”的办班理念,为我国定量遥感人才培养积极奉献优质教学资源,为北京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