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35期黉门对话成功举行

北京大学第35期黉门对话:时空大数据与未来城市

——人本、文化、科技: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意义和困惑

北京大学“黉门对话”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为促进跨学科交流和高等人才素质培养而组织的特别项目。第35期对话以“时空大数据与未来城市”为主题,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空学院)承办,于626日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顺利举行。本次对话邀请到跨文、理、工三科的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的专家对话题进行对话和辩论式交流,旨在评估时空大数据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构想未来城市的形态,并探讨在新技术支持下的人与城市之间的新型耦合关系,以及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背景下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

对话由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致开幕词,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教授、地空学院副院长李培军教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前所长童庆禧院士分别致辞。三位专家的致辞包含了北大优秀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和地空学院的学术研究概述,对交叉学科发展、产学结合、城市发展的人文思考、学术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的讨论与强调,从而开启了在场观众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反思。

第一场的对话主题为“时空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建设”,由工学院程承旗教授主持,针对时空大数据的潜力究竟在哪里、空间科学在数据科学冲击之下还有什么价值等议题展开了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龚建雅教授引出了信息时代时空大数据的挑战与反思:当传感器广泛应用、众源地理数据兴盛、人工智能崛起的时候,地理信息科学接下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学科的天花板在哪里?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质疑技术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滥用,因而继续引发在场专家和观众的讨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教授王法辉教授指出,大数据的能力不是讲新的故事,而是讲更好的故事,让我们讲述的故事更明确、更快速、更节约成本。高德软件总裁刘振飞表示,大数据并不滥,因为未来城市的运行产生了海量数据,蕴藏巨大价值,与数据能在多大范围内解决城市问题相关的,是未来空间科学的发展方向与瓶颈,以及规划专业的瓶颈。这些问题在全场引发积极讨论与深刻思考,引出很多高质量评论和问题。其中一位武大规划学生发言人表示,规划和空间科学是创造者,计算机只是实现途径;时空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人,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把人的因素加进来。

第二场的讨论主题是“未来城市构想”,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瑜教授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院长、高级城市规划师李晓江提出未来城市应该关注不变的东西——对美好、健康的追求,现代技术与大数据如果没有对城市核心的深入关注与思考,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德国科学院院士、慕尼黑科技大学孟立秋教授以一个女性视角文艺地阐述了城市要有文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系隋殿志教授认为未来城市和人类技术是捆绑在一起的,城市发展需要问题驱动、整合研究,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技术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因而当下中国学者更需要冷静思考和观察。技术肯定让文化趋同,甚至可能消灭了文化,然而我们希望的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是什么?有活力的城市一定是多元的,即分异和趋同共存。

对话最后,刘瑜教授对全天的对话进行了总结:尽管在对新技术的态度上,不同领域的学者持不同的态度,或激进,或保守,中国人讲究中庸、调和,要多开展跨界合作,共同用技术手段建设更美好未来城市。同时,高校我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培养面向未来城市建设和运行的人才。本次对话会后反响热烈,大家从一场生动精彩的辩论和对话式论坛中相互学习、碰撞思想。此次对话无论是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指引,学生教育和学生个人成长思考,还是对企业的责任和科技行业的人文思考都有极大的意义。

本次对话协办单位还有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CPGIS)、北京市空间信息集成与3S工程应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等,高德软件为本次对话活动提供了赞助支持。来自于北京大学和国内外其它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逾百名学者参与了此次对话活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也莅临本次对话进行指导。